Monday, September 1, 2025

游老師分享(956): 所謂何事?

 

人生在世,究竟所為何事? 所謂「何事」,這個問題很大,不容易答。 大的「何事」,筆者不懂得答。小的「何事」,筆者倒可以分享一下。 筆者以為,人生的所為「何事」,最基本,就是解決「吃」和「睡」的問題,即是「衣食住行」中最重要的兩項,皆因除了「衣」與「行」,「食」、「住」就是每天都必須的。 一個人的問題,是較簡單問題。然而,一個人以上的「吃」、「睡」問題,就是不簡單的問題。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食」、「住」就成了一個家庭的基本事務,指定動作。

 

古語有云:男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筆者以為,「立」,就是建功立業,成家立室,揚名立萬。要成家立室,得先要建功立業。要建功立業,當然是要努力工作,積穀防飢,儲錢投資。

 

筆者記得以前讀大學時,曾跟校友瞎聊。談到最理想的工時,就是每週工作四天,休息三天,這個當然不存在的夢想。但夢想之外,每週五天工作,就是實際的基本標準。 可見,人生的所謂「何事」,就是平衡工作和休息。 如果工作和休息的比例失衡,就是問題。休息和工作,也是問題。

 

西方工業革命後期到十九世紀末,歐美之發達國家開始提倡「三八」概念。這「三八」並非是指三月八日「婦女節」,而是提倡「八小時工作、八小時學習及八小時休息」。意思是認為一個人正常生活,應該是在八小時工作以外,需要八小時休息 ( 包括娛樂 ) 及八小時學習,充實自己的知識及技能。如果跟據這個倡議,每週標準工作時間應該是56小時 ( 7 X 24小時 x 1/3 ),但是現時香港政府部門及一些公營機構 ( 包括筆者以前服務10年的HKU SPACE ),每週標準工作時間仍然是44小時。倘若無需加班及五天工作制,每週工作44小時應該是比較輕鬆,休息及學習的時間會比較充裕,但是當然還要視乎於工作本身的性質及內容,例如「勞心」與「勞力」的工作要求是有所不同。

 

其實「八小時工作、八小時學習及八小時休息」的概念是鼓勵我們應該保持工作、學習、及休息之間的平衡,但試問我們「打工一族」的朋友們,特別是會計從業員,這「三個八」是否一個難以實現的理想?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858)

01/09/2025

 

Friday, August 29, 2025

游老師分享(955): 恩愛乃痛苦根源

 

佛陀時期, 舍衛國有位很富有的婆羅門,年老得子,但孩子長到六歲就死了。想想老年才得子,在幼子最可愛的時候,忽然失去了,他有多痛苦呢?他聽說佛陀可以解開一切眾生的悲哀,可以解除人生的疑惑,於是就去請教佛陀。佛陀為他說法:「世間一切的痛苦總是由恩愛起,人因為愛而產生了痛苦。」這位富有的婆羅門聽後,不但無法解除心中的憂惱,反而更增加疑惑。
 
抱著一股疑心出來,到了半路,遇到兩位婆羅門異教徒,他們問他:「你去哪裡?」他說:「我心中很痛苦,去請教佛陀。」他們問:「佛陀如何回答你?」富有的婆羅門答道:「佛陀說世間一切憂悲苦惱,都是由恩愛所生。」兩位外道者聽了說:「佛陀顛倒是非,世間最幸福的就是恩愛,為何說恩愛是苦的根源?那是錯誤的,實在是擾亂人心!」於是就把這些話刻意散播出去,城中的人一傳十、十傳百,都認為佛陀是在擾亂人心,顛倒是非。

波斯匿王原本對佛陀只有歡喜敬重心,因為無法透徹了解,體悟不出奧妙道理,因而起不了深切的信心;如今聽了這些傳言之後,也起了懷疑──這位稱為「覺者」的佛陀,是否真是真理的導師?所以就派遣兩位大臣去請示佛陀:「為何恩愛是煩惱的根源?」

這兩位大臣到了祇園精舍後,就把國王的意思請示佛陀,佛陀也同樣開示:「愛是苦本,欲是煩惱的根源。一切的苦惱,離愛就不生苦,離欲就不生惱。」於是這兩位大臣深深體悟佛陀所說的道理。當他們把這個道理回報國王時,國王聽了還是無法解惑,幸好王后末利夫人智慧深厚,看到國王無法覺醒,就利用機會向國王說:「我來舉一個例子,您仔細聽。在幾十個國家中,大王特與某國交好,設若其國慘遭亡國之痛,大王,你的心作何感想?」王說:「我會為之憂惱。」

夫人又說:「你最愛的人是毘琉璃太子與金剛公主二人,假若二子之中有一人忽然死亡,大王又會怎樣呢?」王說:「我會痛不欲生。」末利夫人又說:「我很幸福能當你的王后,承大王愛護,假如有一天我生病將死,大王有怎樣的感覺呢?」

國王說:「妳生病將死,我定會命不全活。」夫人說:「這就是佛陀所說的『恩愛生悲惱』。某國之王與你相交特好,你顧愛其國,他護持你國,這是彼此恩義相交。而妻、子是愛欲相受,子死你會痛不欲生,妻病你命不全活,這就是愛切之痛。佛陀所說的道理,難道不是真理嗎?」

國王經夫人這麼一說,真正體會到恩愛生惱。原本他是坐在大床上與夫人談話,聽完之後,趕緊下床面向祇園精舍方向跪下,雙手合掌說:「佛陀是大覺聖人,所說的教法治我愚癡,見佛三次,聞佛開示,我仍然無法解悟,甚是慚愧。現在我才深深體會佛陀的真理,從今而後,我願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永生永世做佛的聲聞弟子,佛陀所說的法音,我將盡形壽誠意聽受,聽後還要身體力行。」從此舍衛國波斯匿王即皈依佛陀,成為佛教中的大護法。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著作《慈濟法髓》)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181)

29/08/2025

 

 

Thursday, August 28, 2025

游老師分享(954): 因小果大的道理

 

有一回,佛陀來到全是婆羅門種的一個國城。城主聽說佛的攝受力很大,受教化的人很多,內心十分惶恐,害怕婆羅門的教理會因而站不住腳,為了防止這個情況他預先發布命令:「凡是供養佛、接受佛法的人,重罰五百銀錢。」大家見了法令,都捨不得這五百銀錢,所以當佛陀與弟子們一入城,家家戶戶都趕緊關上門。於是連續三日僧眾們皆空缽而回。  

到了第四天,有一位婆羅門長者的老傭人,從屋裡端出一些已經餿掉的東西準備倒掉,一眼見到佛陀威儀莊嚴的形象,油然生起恭敬之心。她很想供養佛陀,但是手上僅有的東西既粗糙又腐敗,怎能拿來供養尊貴的佛,這如何是好呢?

正當她躊躇不決時,佛陀微笑放光,歡喜地用缽盛過老婦手上的餿食。並轉頭告訴阿難:「這位老婦人一心虔誠,因為她虔誠供佛的功德,往後得十五劫生天堂享受快樂,十五劫後下生人間,具出家修行之因緣。」這時老婦的主人正好從屋裡出來,聽到佛陀所說的話,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佛陀便問這位婆羅門長者:「你可曾見過其他不可思議的事?」長者回答:「有啊,一次我們有五百乘馬車結伴出遊,由於天氣悶熱,便找了一棵大樹遮蔭,這棵大樹可以容納五百乘車馬而有餘蔭。樹木之大真是不可思議呀!」佛陀緊接著問:「你可知道這棵大樹的種子有多大嗎?」長者答:「如芥菜子那麼小。」佛陀說:「這就對了!這就是因小果大的道理。 老婦人的果報同於此理,施佛的因雖小,虔誠清淨的信心卻大,所以得到這麼大的果報。

 
長者聽了認為很有道理,佛陀所說的話沒有半句虛言,又見佛的身相放光、莊嚴無比,就趕緊呼告鄰里:「天人導師,佛陀已經出現在我們面前,他所說的教法,可以引導我們脫離煩惱,大家趕快來吧!」大家一聽長者如此說,便紛紛走出屋外,同樣被佛的光明莊嚴所攝受,佛便為他們講法。

在場的人都聽得法喜充滿,也紛紛去繳納罰款。婆羅門城主感到十分奇怪,錢是人人愛的,大家為什麼願意損失這些錢呢?這其中一定有大因緣。城主因此也受了感動,恭請佛陀到皇宮說法,一城之人皆受教化。

佛陀因老婦的虔誠布施而含笑放光,由於放光的因緣,消除了大家的疑惑,這就是以方便法應機設教。接著,更進一步普施法雨,教導眾生解脫之法,這就是破惑除疑,從體起用也。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著作《佛門大孝地藏經(上)》)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963)

28/08/2025

 

 

Wednesday, August 27, 2025

游老師分享(953): 博士買驢 三紙無驢

 

有位滿腹學問的博士買了一隻驢子,付了錢之後,突然想到不妥當:「現在我付錢給他,萬一有一天我把驢子牽回去之後,他又要來把牠帶回去,那我豈不是一點保障都沒有?」因此他向賣驢子的人說:「我們應該來立個契約,證明你收錢我牽驢。」賣主聽了認為有道理,就向他說:「好吧!可是我不認識字,就由你寫吧!」

博士買了一隻驢子,竟然寫了三大張的內容。賣主不識字,把這些內容再拿去給一位商人看,商人看了,發現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我付給你多少錢、你的驢子我牽回去……等字句,盡是寫些賣主為什麼要賣,博士為什麼需要買寫類文字?

這個故事就是「博士買驢,三紙無驢。」這位賣主心想,為什麼紙上不寫簡單些──就寫某年某月,你付多少錢,買我的一隻驢就可以了。

諸位,不認識字的人三兩句話就可以把重點說出來,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滿腹經綸的博士,卻在三張密密麻麻的內容中,表達不清適用的一句話。我們如執著在文字相,就是博士買驢啊!談了一輩子佛法的人,有些人到最後卻很惶恐的,不知什麼是佛法。我們一輩子都跟隨著法師在走,但如果在待人接物上沒有一句自己可以受用的,如此的文字相又有什麼用呢?無法圓融人事,這樣的道理就有缺陷了,沒有辦法成為很圓融的道理。

諸位,學佛並不是要鑽入經藏,遺世而獨立,重要的是能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地奉行,每個人聽了教法之後,要發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生生世世奉行,絕對不違背佛陀的教法。

(本文摘錄自:1994/05/25出版 慈濟月刊 330 )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636)

27/0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