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9, 2024

游老師分享(792): 鑽法例空子

 

發展局前任局長麥齊光與路政署助理署長曾景文被指租賃自己擁有實際財務權益的住宅單位,涉嫌騙取政府合共70多萬元租津案,麥、曾兩人不自辯,不過麥傳召前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出庭任辯方證人,力證1990年前的公務員自行租屋津貼政策有「結構性問題」,未能照顧本地公務員置業的需要,所以當年公務員之間對租的情況「可能相當普遍」,不存在違規,亦不需要申報。

 

麥傳召王永平出庭任其辯方證人,為辯方唯一證人,201358日花上近兩小時作證。

 

1973年加入政府的王永平,曾於1988年出任銓敍科(現稱公務員事務局)副銓敍司,後於2000年至2006年間出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負責處理公務員的福利包括房屋津貼。王指他於1988年加入銓敍科時,發現自70年代末開展的自行租屋津貼計劃存在「結構性問題」,只向合資格的公務員提供租屋津貼,未能協助本地公務員置業,制度有傾向外地公務員之嫌,亦未能將資源用得其所。他於是進行檢討,並於1990年推出公務員自置居所計劃以補不足。

 

王永平表示,由於1990年新公務員房屋福利推出前,政府只向公務員提供租津,所以有意置業的公務員會作出「對租」,以租津補貼供樓的費用,王形容「對租」情況「可能相當普遍」,不過政府沒有作出有關個案數字的統計,因為統計並沒有意義,因為「對租」不存在違規問題,亦毋須向當時的銓敍科申報,不過由於公務員一向較低調,故甚少公開張揚。

 

自幼時起, 我已經夢想成為老師, 於是在1977年起正在理工學院修讀期間, 我便開始在彩虹邨天主教夜中學任教英語。 其後畢業工作時, 我還曾經在慕光夜中學及香港商業專科學校兼職分別任教簿記及成本會計, 對教學工作甚感興趣。適逢1983年職業訓練局招聘首批講師, 我藉此機會, 投考並成功成為摩利臣山工業學院 (即現今之摩利臣山專業教育學院 -- IVE) 的會計學講師。

 

在摩利臣山工業學院任教了四年之後, 19875, 我被調職往新成立的柴灣工業學院開設商業學系, 同時被擢升為高級講師, 並且開始獲取房屋津貼。 由於職業訓練局是香港政府資助機構, 職員房屋津貼與公務員同等, 都是領取租屋津貼。 我把居住於西環的自置單位出售, 套取現金以作投資, 而一家搬遷至西營盤般咸道租住一個800平方呎的住宅單位, 每月領取4,000多元租屋津貼, 隨着公務員的薪酬福利提升與及租金不斷上調, 90年代初, 我每月申領的租屋津貼已經接近20,000, 領取租屋津貼多年, 一直有點「代人造嫁衣」的不值感覺, 就是申領的租屋津貼雙手奉送給租屋業主, 但是居所自已不能擁有, 到將來退休或離職之後, 就可能居無定所了。 所以對幾位同時申領租屋津貼的學院及大學同事提出「對租」或「對供」的建議, 我真的有點心動, 但自己始終認為作為專業會計師的我, 保持誠信、公平、公正是最重要的專業操守, 所以始終都打消了這個誘惑。 1997年在香港城市大學任職高級講師時, 參加了自置居所計劃, 2007, 還清了自住居所的銀行樓宇按揭貸款, 終於擁有了現時位於西營盤般咸道的住所了。

 

(部份內容摘錄自東方日報201359)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228)

 

29/11/2024

 

 

Thursday, November 28, 2024

游老師分享(791): 憐憫與關懷

 

2013512日是造成逾八萬人死亡和失蹤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五周年,適逢同日是母親節,大批在地震失去子女的受災母親,至今仍然難忘傷痛。部分受災母親目前在震央映秀鎮以地震為主題的旅遊景區當導遊,賺錢維生。但她們經常要應遊客要求,憶述地震時的經歷,直稱:「感覺就像在傷口灑鹽」。還有受災導遊稱,有遊客認為自己的省市在地震後捐錢賑災,質問導遊為何要收費,批評他們不懂感恩,令他們難受萬分。

 

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八萬多人罹難和失蹤,逾37萬人受傷。不少「豆腐渣」學校亦在地震中倒塌,造成大批學童死亡,災區多名母親經歷喪子之痛。地震過後,當局在映秀鎮建成以地震為主題的旅遊景區,藉此振興經濟,改善災民生活。

 

有受災母親日前向媒體稱,政府為發展旅遊業,徵收她們的耕地興建地震旅遊景區,她們無法再做農民,只好轉職當導遊。現在每日帶遊客參觀地震遺址,都會勾起她們對地震記憶;遊客要求她們憶述地震經歷,更令她們想起喪子之痛,內心十分難受。

 

映秀鎮38歲農婦劉秀群在汶川地震中痛失孩子,她目前在地震遇難公墓向遊客兜售鮮花,不時要向遊客介紹公墓各個區域,一不經意看到公墓上自己孩子的名字,她的聲音就會頓時低沉下去:「我是眼睜睜地看着映秀小學倒塌,就像炸彈爆炸,全是煙塵,甚麼也看不見。我知道,自己的孩子完了。」

 

雖明知在公墓賣花無助淡忘喪子之痛,但劉秀群稱,目前居住的災區援建房屋,是政府以每平米770元(人民幣.下同)賣給村民,扣除徵地款、慈善救助款後,現仍欠6萬元房貸,單依靠丈夫打工,難以還清貸款。她只好強忍傷痛,續在孩子長眠的公墓賣花。

 

此外,發展旅遊業亦未能改善映秀鎮災民的生活。在景區經營飯店的雷碧華稱,震後兩三年飯店生意還可以,但隨着地震之痛漸走漸遠,到映秀的遊客愈來愈少;而且隨着高速公路恢復通車,大部分遊客到映秀參觀完後就離開,其飯店去年開始很難賺到錢。

 

每個悲傷痛哭的人背後必定有他或她的故事, 作為旁人或聆聽者的我們, 應該多用一些關懷的態度, 甚至憐憫之心作為同情, 而並非以一已之見去批評或漠視, 猶如「落井下石」。

 

19999, 我加入香港公開大學成為會計學助理教授, 主要負責學士及碩士課程會計學科的設計、 行政、 管理及教材編製。 一天工作到晚上9時許, 我往洗手間時, 看見一位女助教同事眼紅紅地在批改學生作業, 由於她的丈夫是我以前在理工大學的學生, 所以我特意上前向她問過究竟, 在聆聽她細訴之下, 才知道她近月在教學上被一些學生氣到不得了, 但又不敢向上司提出, 而回到家裡又要照顧一歲多生病的兒子及工作非常繁忙的丈夫, 感受到莫大的壓力, 所以在批改作業時突然間悲從中來, 我按著她所承受的煩惱與她分析及提議解決的方法。 雖然我們都先後離開了香港公開大學, 但時至今天, 我們仍然保持著摯友的關係。

 

 

我於20058, 加入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成為會計學部主任, 其後2009年學院的會計、財務、市務及管理學部合併成為金融商業學院, 以往四個學部的100多位同事, 集中在金鐘統一中心34樓辦公室內工作。 20117, 我留意到一位市務學講師同事已經兩個多月沒有見過她, 在詢問她的上司時, 才知道她的一位摯親, 在外國剛剛去世, 而她仍在當地處理後事。 我立刻給這位同事發了一個電郵慰問, 並為她祈禱 (我們彼此都是天主教徒) 一週之後, 我收到這位同事的回覆電郵, 她非常感謝我的慰問及祈禱, 而且她沒想到會有另外一個學部的同事送來的關心。

 

 

同事互相的一點關心, 不單只令受方感到窩心, 還可能是建立畢生友誼的開始。

 

(部份內容摘錄自東方日報201357)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458)

 

28/1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