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7, 2025

游老師分享(863): 與人真心相待 才能說出好故事

 

台北科技大學舉辦蕭萬長人文與社會科學講座,邀請導演吳念真談「創意」,他分享如何說好故事,以及透過這些故事去理解人與時代的脈動。

吳念真的教育過程中,一直被注入中原文化,地理上充滿「長江」、「黃河」的版圖,但他對這些遙遠,看不見的文化感到陌生,他對眼前看到的台灣生命力才能產生感動。

從小住在瑞芳礦區的吳念真,家鄉很多人不識字,他國小時,父親要他讀報紙給大家聽。一開始,他直接把新聞翻成閩南話讀給大家聽,鄉親們有聽沒有懂,經過多次嘗試,他不再直接翻譯,而是把新聞用說故事的口吻敘說。除了讀報,在長輩教導下,他也幫忙寫信、讀信,街坊鄰居口述,他以文字重新轉譯,小小年紀的他,從中看到長輩們的生命片段,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學會說故事。

吳念真說,怎麼把事情說給別人聽,溝通方式非常重要,讓一群人了解另一群人,轉換成他們聽懂的語言,必須想成一種故事,用口語化的方式表達。

他小時候喜歡閱讀卡夫卡、黃春明的小說,從小說找到畫面,他編劇的電影《蘋果的滋味》描繪台灣人對美國的夢想,在當時的國際現實下,台灣人必須找依靠。對他而言,市井小民的故事,就像閱讀台灣歷史跟鄉村史,以小故事來彰顯大時代。

他說,人生規劃是需要本錢的,來到城市生活非常困難,必須抓緊機會。在那個年代,毫無本錢的他,做過西藥房小學徒、清潔工這些基層工作,雖然辛苦,但從中懂得人情冷暖,聽過許多生命故事。他覺得自己不是創作者,而是溝通的橋樑,將過往的生命經驗講述出來。

吳念真認為,要說好故事,必須對人、對時代感興趣,有動機去了解,知道自己對誰說故事。面對網路年代,他提醒,網路世界不是真的,人跟人必須真實接觸。

吳念真製作過許多台灣本土故事的作品,有些來自生命經驗,有些是根據台灣作家的小說改編,他認為,老作家是台灣資產,他編戲劇,希望前輩作品不被遺忘。他叮嚀大家記住作家,而不要記住政治人物,因為政治人物離人民很遠。

台灣流行談論「文化創意」詞彙,吳念真表示,台灣談文化創意十分淺薄,因為創意基於文化,也就是生活的累積,要談創意,必須深刻體會文化是什麼。他建議投入藝術的朋友,創作需集合多人力量去實踐夢想。

吳念真的兒子選擇念戲劇系,為的是集合很多人安慰很多人,他告訴兒子,無論如何,誠實面對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也是他給予學子們的建議。

2006719日晚上, 突然腦部出血嚴重中風昏迷, 翌日動了腦部手術後我僥倖生還, 但左邊身體永久殘障; 回想倘若當時如同大部份這類病患者離世, 那我就沒有甚麼東西留給世人或自己的親人。反觀從古至今無數偉人及名人, 例如岳飛、林覺民、陸浩東、鄧麗君、張國榮等等; 他們雖然都是英年早逝, 但他們英勇的事跡、留言、歌曲或電影, 都使他們歷久留存在後人的心中。 因此, 人類的偉大在於人生的分享, 而並非在乎於生命的長與短201010月開始, 我編寫了一些會計小知識及成本管理會計短文, 刋登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在臉書 (Facebook) 的網站內, 到年底再匯集及出版成書。 在不斷努力之下, 到今天我已經撰寫及編譯了19本會計及人生的書籍 (出版了6), 希望把我的知識及經驗留傳給後人。

(部份內容摘錄自台灣立報-2013611)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322)

 

28/03/202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