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開始, 我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 (University of Glasgow) 修讀會計學博士學位, 我的博士論文是研究中國國有企業管理會計在90年代的發展, 而採用的研究方法是案例形式(case study), 主要是長期訪問國有企業。 但是,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要調查還未開放的中國國企 (不管是使用問卷或採訪方式), 特別是有關它們的財會系統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除非是透過人事關係的幫助)。 很感謝北京人民大學的朱小平教授、 上海財經大學的馮正權教授、厦門大學的陳守仁教授及廣州暨南大學的張獻中教授, 介紹我成功訪問調查了位於這四個大城市內的一些國有企業。還記得, 首次訪問一間國有企業的財會人員, 我只可以初步了解其歷史、 產品、 組織、 業務及市場等基本資料, 然後在餐桌上吃一頓飯及送給對方一份禮物而結束。 直到第二次訪問, 我才有機會觸及該企業的會計系統。 到了第三次訪問時, 對方可能會容許我錄音及影印一些非機密性的資料。 從1993年5月至到1996年10月之三年半日子內, 我幾乎利用了所有假期及暑假在北京、 上海、厦門及廣州四地, 深入調查了20間大、中型生產及服務國有企業。 每一家最少訪問了三次, 而那間大型國企「上海第五鋼鐵廠」我就訪問了七次。 為免重蹈第一次前往該廠塞車兩小時的經驗, 之後六次訪問, 我都是從入住的上海財經大學位於虹口區的校舍, 每次自行騎單車一個半小時, 前往位於東北面寶山區的上海第五鋼鐵廠; 訪問完之後, 又再騎單車一個半小時, 返回大學宿舍。 經過三年七次的訪問, 我與該廠的財務總監成為了老朋友。
最意想不到的是經歷了這差不多五年在大陸學習和工作, 我由一個完全不懂講普通話的會計老師, 變成可以隨意用普通話與人交流的助理教授!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714)
17/04/202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