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7, 2025

游老師分享(912): 這頭牛是我大哥

 

有一對兄弟,從小一起長大,卻各有不同的理想,當父母往生後,弟弟為了探求人生真理,於是離開家鄉選擇修行的生活,把父母留下來的事業完全讓給哥哥經營。經過幾年後的苦修,弟弟終於了悟人生無常,深覺一切名利均屬空幻,不論行善、造福皆要及時。所以,他希望哥哥也能領悟這番道理。


當他回到家鄉告訴哥哥這些年的體悟,但哥哥雖然認真經營事業,卻整天忙忙碌碌在空過人生。他對弟弟說:「你修行修得很好,你所說的也都很有道理,但是我現在責任還很重,無法放下。」弟弟說:「時間掌握在自己手上,你應該撥出一點時間來追求人生的真理。」哥哥回答說:「我現在的事業這麼大,有很多事務要找我親自處理,哪有空閒的時間呢?」弟弟說:「你如果沒有時間,也可以發撥一分心力,施捨錢財幫助貧困苦難的人。」哥哥回答說:「等我經濟基礎穩定、賺更多的錢時,再來佈施。」

弟弟不斷地勸他,哥哥總是以沒空或是家業穩定後,有足夠的錢再做等理由來敷衍。哥哥如此頑固,弟弟實在是無可奈何,因此萬般灰心、無奈地離開家鄉,繼續精進修行。

數年後,聽到哥哥往生的消息,弟弟在悲痛之餘趕緊入定,觀照哥哥的去處。他觀想天堂、人間卻沒有哥哥的蹤影;觀想地獄、餓鬼道也都尋不著。最後,發現哥哥墮入畜生道,轉世為牛。弟弟憂心地趕回故鄉,找到轉世為牛的哥哥。

他看見哥哥轉世的牛身上拖著犁,在沼澤田裡耕作;田裡泥濘不堪,舉步難辛,由於太過疲累,加上主人不時在鞭打,牛愈走愈緩慢,並不時露出悲苦的神情,好像要告訴人牠快支撐不住。弟弟在田埂上看到牛這麼辛苦,體力幾乎消耗殆盡,而主人不但不讓牛休息還一直鞭打它。

這一幕幕情景讓弟弟不禁感歎,心疼地對牛說:「修行不及時,勞累一生,罪業纏身,但願現在你能及時思考,而及時解脫此身。」好像牛聽懂了修行人的話,突然掙扎著、大聲悲鳴;接著全身癱軟,就這樣往生。

其他的農人看到如此奇特的事,都好奇地圍過來問牛主人,究竟是怎麼回事?牛主人說:「我也覺得很奇怪,剛才有位修行人在這裡喃喃自語,我的牛就發出悲鳴聲、掙扎倒地而死。」

農夫們一致懷疑可能是修行人施了什麼法術,否則這頭牛怎會這麼奇怪,於是大家將修行人團團圍住。修行人就將前因後果告訴大家:「你們知道嗎?這頭牛過去是我的大哥,我時時勸他修行、修福,他卻以事業很重很忙來推托。但是人生無常,他往生後墮入牛身,當牛還要好好把握時間,有能力就在造福,有時間就要好好靜下心來修行。」農夫們聽了都略有所悟。

總之,人生無常,凡事要把握當下及時去做,若本末倒置,人生就會被慾念、煩惱所困,不得掙脫。

摘錄自證嚴上人著作《談古說今》 201287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103)

27/06/2025

 

 

Wednesday, June 25, 2025

游老師分享(911): 息思比丘的故事

 

人生不能離開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不能離開與人相處,人與人相處最令人歡喜的就是人人和睦,對人和睦才能過著歡喜的日子,反之將會是滿腹的怨氣。而學佛,就是要先學習如何與人和睦相處。


什麼樣的人能與人和睦相處?就是具有寬闊的胸襟、充足的愛心和懂得善解、包容的人;而心胸窄小、我慢的人,往往無法與人和睦相處。

在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是淨飯王妹妹的兒子叫做息思。他出家後,還帶著王宮裡優越感和我慢心的習氣。在僧團中,原本大家都很尊敬這群王子,而其他的王子們遇到人也都很高興地打招呼,唯有息思每次別人與他打招呼,他都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因為他看不起別人。

有人跟他說話,他總是動不動就面紅耳赤、無法和顏悅色地對待人,他自以為高高在上,別人都算不了什麼,所以一向都以這種態度對待別人。佛陀好幾次遠遠地看到他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態度。有一天,佛陀就問一位年輕的比丘:「你們大家相處得是不是很和睦呢?」

年輕的比丘回答:「還好。」佛陀再細心地問:「在僧團裡面,有沒有人比較特別,不能合群?」那位比丘說:「有啊!息思比丘我慢心強,在僧團裡面很不快樂,因為沒有人敢去招惹他,他很孤單。」佛陀說:「你去叫他來吧!」

息思比丘聽到佛陀找他倒也不敢怠慢,很快地來到佛陀面前,也很恭敬地頂禮。佛陀慈祥地問他:「你在僧團裡的生活快樂嗎?」息思無法回答,自己是否快樂呢?他自己也說不上來。佛陀又說:「你是不是不快樂啊?」他低下頭,佛陀就說:「你回頭看看僧團的那群比丘?」

他向外看到一群群的比丘都那麼和顏悅色,相處得很和睦融洽。他回過來低頭懺悔說:「佛陀!我知道錯了,這一切都是因為我自己的貢高、瞋怒之心所引起的,所以無法與人群相處,才會過著不快樂的日子。」

佛陀問:「為什麼無法與人合群呢?你自己仔細再想想。」他自己靜靜地想了以後,向佛陀說:「佛陀啊!對別人我總是抱著輕視和我慢之心,而且每次看到別人歡喜地在一起,我就會生悶氣,怒氣不由自主地從心中生起,因此無法體會那分對人和睦的快樂。總之,可能是我傲慢、瞋怒之心太重了吧!」

佛陀說:「既然你的身分在俗家和我有這分親緣,那就更應以身作則、謙讓和氣,你身為王子還願意出家實在很難得,應該好好把握時間用功;因為人身難得、世事無常,所以才會想來出家。既然出家更要時時抱著體念無常的心態;既然知道人生名利富貴都不是實在,那還有什麼好貢高傲慢的呢?你應該好好克服自我這種無明習氣,要不然一失人身、萬劫難再啊!」

佛陀語重心長地說了這番話後,他深深地從內心懺悔。於是在佛陀面前說:「我一定會改過,從此刻開始我要痛改前非,過去的都是錯的,從現在起我要用心學習,用智慧和慈悲來面對人群。」

當時,在僧團中的修行人,有很多人難免都有偏差的心態,佛陀必須不厭其煩地一一開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可能看到形形色色不一樣的人生。一個常愛發脾氣、看到人事物都無法起歡喜心的人多麼可憐!即使再能幹,但是若心量狹窄與人不和,別人雖然口服心卻不服,惹得大家心中都有怨氣,試想這樣會和睦、快樂嗎?這就是人格上的大缺點。

我們學佛必須用平常心來學,不可貢高傲慢,瞋怒的習氣也不要那麼重;若有這種毛病,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因為,我們會讓自己孤立起來,這是多麼不愉快的事。修學佛法若想立群處眾,必須讓人人歡喜,被人人所接受,如此才能度人。

所以,學佛法行菩薩道,必定要將貢高、我慢、瞋怒的習氣去除掉,而最重要的還是要多用心!

摘錄自證嚴上人著作《證嚴法師說故事》201287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458)

25/0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