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在台灣某醫院服務的一位護士所分享的故事:
在醫院工作,最讓人心疼的,往往不是病情本身,而是「家屬的無奈」。
今天讓我感觸特別深的是一位 42歲男性病人。 他因重度心衰竭合併急性肺水腫、呼吸喘、低血氧,醫生評估後,建議轉加護病房,但病人家屬卻陷入了沉重的掙扎。
病人未婚,平常只是打零工,沒有任何保險,家裡僅剩一位年邁的母親;而病人的姊姊早已成家,育有兩名子女,肩上同時背負著自己家庭與娘家的經濟壓力。她咬著牙、眼眶泛紅,卻只能無奈地說:「待在病房治療就好……就算弟弟猝死也沒有關係,真的沒有能力再負擔下去了。」 她的語氣很直接,卻藏不住心碎與無助。 而更令人鼻酸的是—— 病人當下意識清楚,聽在耳裡,眼神裡全是苦澀與無力。 那一幕,深深刺進我的心裡,久久揮之不去。 這讓我回想起過去在前醫院服務的場景:
病房護理師們一個月薪水只有四萬塊上下。 但當病人因經濟困難買不起自費藥品或醫材時,大家卻常常默默自掏腰包,集資幫忙。 金額或許不大,卻足以解決燃眉之急。 每當我回想起大家「集資結帳」的場景,我的心中都會湧上一股說不出的感動。
社會新聞裡,我們常看到黑暗面;但在醫院的角落,其實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溫暖。 這份溫暖,不是因為護理師有錢,而是因為善意與同理心。 或許,這就是醫院最動人的一面—— 在殘酷與無助之間,依然有人願意,把溫柔留給最需要的人。
(本文摘錄自:2025年8月31日臉書《百態人生》文章)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620)
17/09/202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