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陳先生講述了他爸爸在養老院的經歷:
我今年40歲,是家里的獨子。媽媽在我23歲那年就離開了,而爸爸今年已經79歲,前幾年中風癱瘓在床。當初和太太結婚時,我們決定不生小孩,想要自由自在地過生活。但自從爸爸生病後,我們倆工作都很忙,實在抽不出時間全心照顧他,最終決定送他去養老院。我們也想過請看護,但又擔心照顧不周全。聴説養老院有專業護理人員、也有其他老人作伴,覺得那應該是爸爸最好的選擇。
我大概一個月才會去探望爸爸一次。直到上個星期我去看他,他緊緊抓著我的手,哭得像個小孩子,一邊流淚一邊說:「我在這里過得不快樂,你可不可以帶我回家? 不需要你親自照顧,幫我請個看護就好。如果你不想跟我住,幫我租一間房子也可以,我保證不會造成你的負擔……」
聽到爸爸這麽說,我心裏非常難受。我問他是不是受了什麽委屈,他才悄悄告訴我,護理人員嫌他尿布用得太頻繁,不讓他好好睡覺,甚至讓他坐在塑料椅上吃飯、上廁所。爸爸還說,養老院的護理人員都會「看情況做事」:哪些家屬會塞紅包、或者經常來探望,他們就會對那個老人特別照顧。像我這樣一個月才出現一次的,他們可能覺得子女不孝順、沒人替爸爸撐腰,就對愛理不理、隨便應付。
爸爸說:「每個人都會老,就算你再有能力,老了還是需要子女照顧,就像小孩子需要父母一樣。養老院裡的老人,每天都眼巴巴等著自己的孩子來看他們。看到其他老人有子女關心、自己卻沒有……」 他說著說著,又流下眼淚。
「俗話說養兒防老」,子女本來就有責任照顧父母。把爸爸接回家後,我做了兩個決定: 第一個決定,是我打算辭掉工作,專心在家照顧爸爸。工作將來可以再找,但爸爸只有一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我現在真正懂了。
第二個決定,是我想和太太商量,開始計劃生兒育女。從爸爸在養老院的經歷,我深深體會到:生命就是一個循環。再有能力的人,老了還是需要子女的支持。人要想在年老時活得有尊嚴,得靠兩樣東西:一個是「錢可以買到的善待」,另一個是「錢買不到的血脈親情」。
現在大家都說「家要有丁,才興旺」、「有人才有財」。我的這兩個決定,你們支持嗎?覺得我做得對嗎?
(本文摘錄自:2025年9月16日臉書《情感生活》文章)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935)
10/10/202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