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一位中年父親剛離開了公司的翌日發生了以下的事情…….
公司一位 43 歲的男同事被辭退,第二天就有大客戶點名找他。老板本以為男同事不會來,誰知男同事得知後,半小時內就打車過來了。
男同事推門進來時,身上還帶著外面的寒氣。他昨天離開時穿的西裝沒換,只是領帶鬆了半截,皮鞋上沾著點泥 —— 想來是從家里直接趕來的。
老板站在辦公室門口,手里的茶杯差點沒端穩:「老周,你……」
「王總,李總在哪個會議室?」 老周沒多問,徑直走向前台,「我帶了之前整理的項目資料,在包里。」 他說話時語氣平靜,就像昨天那個遞辭退通知的下午從未發生過。前台小姑娘眼圈有點紅,指了指最大的會議室:「李總剛到,說只等您。」
老周剛走到會議室門口,門就開了。大客戶李總上來就拍他的肩膀:「我就知道你靠譜!昨天聽說你不在公司了,我特意跟王總說,這項日沒你不行。」 老周笑著遞過資料:「您要的成本核算表,我連夜又核對了一遍,附了三個備選方案。」
兩人在會議室里聊了整整兩小時。老板透過玻璃門看進去,老周正拿著筆在白板上畫圖,手勢熟練得像在自己辦公室。他想起昨天辭退老周時說的話:「公司現在要年輕化,你的思路跟不上了。」 當時老周只是點點頭,收拾東西時還特意把客戶資料按類別理得整整齊齊。
散會後,李總握著老周的手說:「項目就按你說的辦,不過我有個條件 —— 這項目全程得你跟進,我不管你在哪個公司,我只認你。」 老板趕緊上前打圓場:「老周是我們的顧問,隨時能來。」 老周看了老板一眼,沒接話,只對李總說:「您放心,我會把交接工作做好。」
李總走後,老板把老周叫到辦公室,遞給他一杯熱茶:「老周,昨天的事…… 是我考慮不周。」 老周捧著茶杯,指尖在杯壁上摩挲:「王總,我來不是為了復職。李總這項目跟進了三年,他的需求只有我最清楚,半路換人容易出岔子。” 他從包里拿出個 U 盤,“這是所有客戶的習慣記錄,比如李總開會愛喝濃茶,討厭 PPT 超過十頁,都記在里面了。」
老板看著 U 盤,突然覺得喉嚨發緊。老周在公司待了十二年,從業務員做到部門主管,手里攥著大半的老客戶。去年公司接的大單子,是他帶著團隊熬了三個月拿下的;新人來了,都是他手把手教怎麼對接客戶。可就在上周,老板聽了 HR 的建議,說: 「老員工成本高,不如招應屆生」,便下了辭退通知。
「這些資料,你本可以不用給的。” 老板的聲音有點啞。老周笑了笑:「客戶是公司的,不是我個人的。我在這兒待了十二年,總不能臨走時給公司留個爛攤子。」 他站起身要走,老板突然說:「留下來吧,薪資給你漲三成。」
老周搖了搖頭:「王總,我已經接了別家的 offer。」 他指了指窗外,「那邊離我家近,能早點回家給孩子輔導作業。」 老板這才想起,老周的兒子今年要中考,他之前總說: 「想多陪陪孩子,彌補下」。
送老周到門口時,正好遇見部門的同事。有人紅著眼圈說:「周哥,以後常回來看看。」 老周笑著點頭,從包里掏出袋糖:「我兒子昨天給的,說祝我找到新工作,大家分著吃。」 糖紙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像他以前帶團隊時,總給加班的同事買的那種糖。
下午,HR 拿著新員工的簡歷進來,說:「王總,這幾個應屆生很優秀。」 老板卻把簡歷推了回去:「把老周的薪資預算算出來,以後招有經驗的。」 他打開老周給的 U 盤,里面除了客戶資料,還有個文件夾叫 「新人須知」,里面記著 「打印機卡紙怎麼修」「茶水間咖啡機用法」,甚至還有 「樓下快餐店哪個套餐最劃算」。
後來李總的項目順利完成,慶功宴上,李總特意給老周打了視頻電話。老周那邊背景有點吵,說 : 「剛下班,在陪兒子買文具」。李總對著鏡頭笑:「下次有項目,還找你。」 老板在旁邊聽著,突然明白 —— 真正的職場底氣,從不是公司給的頭銜,是手里的本事、心里的責任,是哪怕離開了,也能被人惦記的專業和靠譜。
年過70歲的筆者現今還能夠兼職上班, 靠的可能是過去半世紀的工作經驗吧!
(本文摘錄自:2025年9月18日臉書《一念之間》文章)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602)
20/10/202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