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某鄉鎮一位女士講述了以下她繼母的故事…….
3天前繼母下班回來晚了,沒有做飯,爸爸罵讓她滾。第二天早上繼母含著淚,什麼也沒有拿就回鄉下老家了。繼母來到我家我才兩歲,現在我都22歲了,也知道對與錯了,我要把繼母接回來。
我沖出家門時,爸爸正坐在沙發上抽煙,煙灰缸里堆滿了煙蒂。「你去哪?」他頭也不抬地問。「接我媽回來!」我扔下這句話,抓起車鑰匙就往樓下跑,眼淚在眼眶里打轉。
兩歲那年,生母因病走了,是繼母踩著泥濘的土路走進我們家。
她進門時手里拎著個布包,里面只有幾件換洗衣裳,卻笑著蹲下來摸我的頭:「以後我就是你媽了。」 那時候家里窮,爸爸在工地打工,常年不在家,是繼母一手把我拉扯大。 我夜里發燒,她背著我走五里山路去衛生院,鞋底子磨破了也不吭聲;
我上學要帶午飯,她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烙餅,餅里總藏著我愛吃的雞蛋碎;我高考失利哭了整整一夜,是她坐在我身邊,說: 「咱再考一年,媽陪你」,那半年她每天給我熬補腦的粥,自己卻舍不得吃一口肉。
可爸爸總覺得繼母是「外人」,對她說話從來沒個好態度。繼母在小區食堂打工,每天天不亮就出門,晚上七點多才回來,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可爸爸從沒想過搭把手。
這次就因為沒及時做飯,他竟然讓她滾 -- 這話像刀子一樣扎在我心上,扎在繼母二十年來的付出上。
開車往鄉下走的路上,我想起小時候的事。有次我跟鄰居家孩子吵架,那孩子罵我「沒媽的孩子」,繼母聽見了,第一次跟人紅了臉,拉著我回來說:「你有媽,我就是你親媽。」
她從沒跟我紅過一次臉,從沒虧待過我,可爸爸總把她的好當成理所當然。
鄉下老家是間老舊的土坯房,是繼母婚前住的地方。我推開門時,她正坐在灶台前燒火,鍋里煮著清水面條,看見我來,她愣了一下,眼圈瞬間紅了,卻強裝鎮定:「你咋來了?
是不是你爸……」「媽,跟我回去。」 我走過去抓住她的手,她的手粗糙得像老樹皮,那是常年干活留下的痕跡。 「我不回了,」 她抽回手,抹了把眼淚,「你爸嫌我,我在那兒也是給你們添堵。」
「他那是渾蛋!」 我急得提高了聲音,「這二十年你為這個家做了多少?
我生病是你守著,我上學是你供著,這個家離了你不行! 我爸那邊我去說,他要是再對你不好,我就搬出來跟你過!」 我把小時候她對我的好一件件數出來,她終於忍不住哭了,肩膀一抽一抽的:「媽不是圖啥,就是想好好過日子……」
我硬把繼母拉上了車。回去的路上,她一直看著窗外,小聲問:「你爸會不會還生氣?」
「他敢!」 我握著她的手,心里打定了主意。 到家時,爸爸還在沙發上坐著,看見繼母,他愣了一下,眼神有些閃躲。
我把繼母扶到沙發上坐下,自己站在她面前,對著爸爸說:「爸,你必須給我媽道歉。」 爸爸猛地站起來:「我憑啥給她道歉?
她是我娶回來的,做頓飯不是應該的?」
「應該的?」 我指著繼母的手,「她在食堂干一天活,累得抬不起胳膊,回來還要給你做飯,這是應該的?
我媽走後,是誰把我帶大? 是誰在你工傷住院時,白天打工晚上守著你? 是誰省吃儉用供我上大學? 是她! 你憑什麼讓她滾?」 我把藏在心里多年的話全說了出來,眼淚掉了下來,「她不是外人,她是我媽,是這個家的女主人! 你要是不道歉,不跟她好好過日子,我以後就只認我媽,不認你!」
爸爸愣住了,看著我,又看看繼母,繼母也在抹眼淚。
過了好久,他慢慢走過來,對著繼母低聲說:「對不起,我錯了,不該罵你,你別走了。」 繼母沒說話,只是點了點頭。
那天晚上,我做了繼母愛吃的紅燒肉,爸爸主動給她夾了一塊:厂你愛吃這個,多吃點。」
繼母眼里閃著光,點了點頭。 吃完飯,爸爸竟然主動收拾碗筷,雖然動作笨拙,卻讓我心里暖暖的。
從那以後,爸爸像變了個人似的。 每天早上會給繼母煮雞蛋,晚上會等她下班回來一起吃飯,周末還會陪她去菜市場。
有次我聽見爸爸跟鄰居說:「我家老婆子不容易,以前是我渾,以役得好好疼她。」
上個月,我帶繼母去買了件新棉襖,她穿在身上,笑得合不攏嘴。
爸爸在一旁說:「再買雙新鞋,配著才好看。」 看著他們倆的樣子,我知道,這個家終於真正完整了。
我漸漸明白,親情從來不是靠血緣決定的,而是靠日復一日的付出和守護。
繼母用二十年的時光,把我當成親閨女,把這個家當成自己的根,她早已是我最親的人。 而爸爸的醒悟也讓我知道,再堅硬的心,也能被長久的善意融化。
現在每次跟朋友說起繼母,我都會驕傲地說:「那是我媽,親媽。」
因為我知道,真正的母愛,不是十月懷胎的血緣,而是二十年來不離不棄的陪伴與疼愛。而一個家的溫暖,也從來不是靠某個人的付出,而是靠一家人互相珍惜、彼此包容,才能過得熱氣騰騰。
(本文摘錄自:2025年9月26日臉書《勵志人生》文章)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889)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