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小明講述了他與朋友小懿在餐廳里以下的爭論…….
好人做做了一件壞事,那叫「原形畢露」; 壞人做了一件好事,那叫「浪子回頭」。
周末和小懿在咖啡館吃提拉米蘇。 她叉起一塊蛋糕突然抬頭反駁我。 「你說好人做了一件壞事叫原形畢露、壞人做了一件好事叫浪子回頭,這也太絕對了吧!」 「評價人不能只看一件事啊!上次我鄰居張阿姨平時總幫大家,就一次忘了幫李奶奶取快遞,李奶奶就說她「裝好人」,可大家都知道張阿姨是真善良; 而小區里的小王以前愛偷東西,上次幫老人扶過馬路,還是沒人信他!」 「要是都這麼片面評判,哪能看清人的本質? 你這根本是被偏見左右,只會讓人越來越偏激!」 她越說越急,臉頰都泛紅,好像我不認同就是不懂客觀看人。」
我抿了口拿鐵,直接回她: 「大家知道張阿姨善良是因為她長期做好事,可大多時候,大眾對好人和壞人的容錯率本就不一樣。」 「不是說評價人只看一件事,是看清大眾心里的雙重標準。」 「好人一直做好事,大家就默認他該完美,一旦出錯,就會被說: 「原來本性壞」;壞人一直做壞事,偶爾做件好事,就會被夸: 「終於回頭了」 -- 這不是偏見,是現實里的道德評判常態。」 「這不是絕對,是懂人心對「好」的高期待和對「壞」的低要求,別騙自己看不見。」
我想起之前的同事阿瑤。 她在公司一直是 「老好人」,幫同事帶早餐、改方案,從沒推辭過。有次她身體不舒服,拒絕了同事讓她幫忙加班改報告的請求,那同事就到處說 : 「阿瑤以前都是裝的,根本不想幫人」,連其他以前受助過的同事,也私下議論: 「她果然不是真心好」。 而公司里的小林,以前總愛占小便宜,偷拿同事的辦公用品,有次他順手幫保潔阿姨搬了箱子,大家就說: 「小林其實不壞,就是以前不懂事,現在改了就好」,甚至有人說: 「浪子回頭金不換」。阿瑤委屈地說: 「我做了那麼多好事,就一次拒絕,就成了「原形畢露」;他做了那麼多壞事,就一次幫忙,就成了 「浪子回頭」,這也太不公平了。」
所以別再傻了。 好人做了一件壞事那叫原形畢露,壞人做了一件好事那叫浪子回頭。 別否認這世上的雙重標準,別假裝對好人和壞人的評判一樣寬容。 好人的 「好」 會被當成義務,一旦破防就會被全盤否定;壞人的 「壞」 會被當成常態,偶爾向善就會被過度誇讚。 不是讓你認同這種標準,是讓你看清現實,別讓自己的 「好」 被綁架,也別輕信壞人偶爾的 「善」。
對自己別太苛刻,對他人別太寬容。
看清這種評判邏輯,才不會被現實的落差傷了心。 這才是成年人該有的清醒,該有的認知觀。
(本文摘錄自:2025年9月23日臉書《勵志人生》文章)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064)
10/11/202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