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搶包山,不是春光,勝似春光。長洲太平清醮活動愈辦愈紅火,不僅成為地區盛事,而且成為全城盛事,不僅吸引本港市民,而且吸引外國旅客。傳統加創意,使這項歷史悠久的民間活動充滿新鮮感,一年比一年精彩,一年比一年熱鬧。
初夏天氣,時晴時雨,但完全無減遊人興致。2013年5月17日的長洲,只見萬人空巷,鑼鼓喧天,彩旗飄揚,歡聲笑語,到處洋溢着節日的喜慶氣氛。飄色巡遊、搶包山、派平安包,這些傳統活動融入現代色彩,既帶來無限生機,亦帶來無限商機。單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平安包,便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相關商品,平安匙扣、平安T恤、平安手袋、平安錢包、平安咕臣、平安手機套等等,琳琅滿目,盡顯創意。
事實證明,只要將古老文化添上現代色彩,便可以繼續發光發亮。長洲太平清醮能夠歷久常新,關鍵就在於傳統與創意並存,古老與現代融合。儘管香港只是彈丸之地,而且被英國人統治了一百多年,但仍然保留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及本地特色,除了長洲太平清醮之外,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及盂蘭勝會等,亦各具特色,這些活動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顯示港人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獲得充分肯定,實在難能可貴。實際上,傳統活動不僅是歷史文化遺產,而且是一項產業,將它們發揚光大,可以增添城市魅力,可以豐富市民生活,可以成為旅遊景點,可以創造無限商機。
遺憾的是,港府多年來不斷高喊發展文化及創意產業,不僅列入六大優勢產業,而且成立了所謂「創意香港辦公室」,但只是紙上談兵,至今一事無成。保育傳統文化,一向官冷民熱,如果不是民間的堅持和努力,長洲太平清醮及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盂蘭勝會等傳統活動,恐怕早就成為集體回憶了。
其實,文化創意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問題是港府能不能發掘及把握而已。近年荷蘭人創作的「大黃鴨」在維港漂浮,引起全城轟動,旅客爭相觀賞,而伴隨這陣「大黃鴨」熱潮的則是龐大商機,玩具版的「小黃鴨」大受歡迎,一度賣到斷市,連長洲太平清醮亦出現「黃鴨」產品。據統計,「大黃鴨」暢遊維港的第一周,前來觀賞的旅客就超過百萬,由此拉動了維港一帶的交通、餐飲、零售、酒店等行業的消費增長。為甚麼一隻簡簡單單的「大黃鴨」能夠引起這麼大的熱潮?帶來這麼大的商機?這就是創意的威力。對於香港而言,只有真正發展文化及創意產業,才能夠形成新的支柱產業,也才能夠擺脫經濟結構單調的困局。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長洲太平清醮紅紅火火,「大黃鴨」熱潮盛況空前,證明文化創意產業大有可為,香港並不是缺乏創意人才,只是缺乏一個有眼光有承擔的政府。
自從1964年在我10歲開始, 父親與我們一家四口每年於11月中往澳門觀看「格蘭披治」賽車。 我們一家於星期五晚上往位於上環的舊港澳碼頭乘坐客輪「信德号」或「大來号」往澳門 (當年還沒有飛翼船), 我們都是坐在船邊走廊位置的帆布椅, 船票比船艙內的床舖位 (上下格床位) 票價便宜很多, 每張帆布椅票價是5元。雖然是寒冷一點, 但多穿一件衣服便是了。 航班是晚上11時半開船, 到翌日清晨5時抵達澳門輪船碼頭。 落船後, 我們一行4人首先往「新馬路」飲早茶吃點心, 然後乘三輪車暢遊「南灣」, 欣賞太陽升起的海景。 吃過葡國菜中午飯, 爸爸會帶我們往「東望洋跑道」觀看賽車, 一直到傍晚賽事結束吃過晚飯後, 我們一家會在 「新馬路」 附近的賓館住宿一晚, 待翌日星期天下午觀看完「格蘭披治」大賽之後, 方才乘坐客輪返回香港, 而臨離開前, 父親必定往 「媽祖廟附近買幾斤螃蟹 (放在竹籠內) 返家由母親烹煮, 一家人大吃一頓。
這幾年一家人往澳門遊玩看賽車的片段, 在父母於1967年相繼去世之後, 成為了我們三妹弟的美好 「集體回憶」。 58年過去了,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仍然於每年11月舉行, 並於2013年11月慶祝第60屆大賽, 拉動了澳門一帶的交通、餐飲、零售、酒店、賭場等行業的消費增長。
(部份內容摘錄自東方日報2013年5月18日)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599)
09/10/20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