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星期六的上午, 一位作家上酒樓飲茶, 在他鄰桌坐着兩母子, 兒子大約是一個讀初中的少年, 正在聚精會神地打遊戲機, 與母親一點交流溝通都沒有。過了半個小時, 不知什麼原因, 母子倆發生了一些爭執, 互相吵鬧起來。 兒子越說越兇, 一點也不顧及在大庭廣眾留點面子給母親, 後來他更用手掌用力拍了桌面一下, 便不顧而去。 而母親氣憤憤的繼續喝茶。 不久之後, 一位年約七十歲的婆婆緩步走向這位母親身邊, 還未坐下來便問: 「家嫂, 孫兒呢? 」 這位母親並沒有回答, 只用命令式的口吻說: 「去拿些點心過來! 」 老人家連忙慢慢走去一輛留動點心車, 拿了兩碟點心, 一步步返回媳婦所坐著的餐桌, 正放下點心時, 她一不小心, 把點心碟內一些醬汁掉落在餐桌上。 這位媳婦馬上翻起臉, 毫不留情大聲說: 「妳真笨拙! 拿小小點心都會弄成這樣子。」
作家看到這「家事」的第二幕, 他明白了在第一幕裡, 那個兒子為什麼對母親會那麼兇惡, 更加了解什麼是「有其母, 必有其子」的道理。
筆者母親是一位富於仁慈的傳統家庭主婦, 帶着三個孩子及照顧丈夫家庭之外, 還非常關心及幫助身邊的人, 特別是我父系那邊的親戚及我們的左鄰右里; 例如那位獨居於鰂魚涌七十多歲的叔婆, 由於她乏人照料, 我母親經常帶同我及湯水去探望她, 還給她一點零用錢。那時每次有親戚來訪, 特別是我的兩位親姑姐及表弟妹們, 我都很高興挽留他們吃晚飯; 因為母親必定會往街市買隻活鷄回家宴客, 而我最喜歡吃的是母親做的豉油鷄, 直至今天此豉油鷄仍是我的摯愛! 母親是教導我如何去善待別人, 特別是老人家, 的第一人, 我慶幸獲得了母親遺傳了「分享」的DNA, 長大後對我家族中的老人家事事關心, 猶其是為了我家中一位乏人照顧的老「姑媽」 (其實她是我曾祖父在鄉間家裡的傭工), 我擔當了她的「監護人」, 從她住進老人院的第一天, 一直到她在醫院離世的一刻, 我都在她身邊, 執着她的手。我的兒女眼見我經常不分晝夜跑老人院及醫院, 他們多少也明白敬老之道。 今天他們已經成家立室, 有了各自的兒女, 對我及太太還算是孝順。 我們希望兒女們都會立好榜樣給我們的孫兒及孫女, 讓他們了解對長輩的感恩, 珍惜老人家在生的日子及善待他們, 別忘記這個感恩輪回的故事。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921)
03/09/20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