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旅客蹂躪埃及千年古物風波,被網民踢爆在樂蜀神殿一面浮雕上刻字的始作俑者,2013年5月26日, 經網民人肉搜索後身份曝光,經調查據傳是一名江蘇南京市中學生,涉事中學生其家長前日現身公開道歉,表示事發時兒子年紀尚輕,當時經斥罵後已經知錯,求外界給他改過的機會。
網民「空游無依」於4月3日在埃及旅遊,當參觀樂蜀著名景點樂蜀神殿時,嚇然發現其中一面石壁浮雕竟刻有「丁錦昊到此一遊」。大批網民人肉搜索缺德客身份,發現是一名南京中學生。
其家長前日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表示,兒子性格乖巧內向,學校成績尚佳。事發時因參加的旅行團團員較多,眾人各自欣賞風景,未發現該學生在浮雕上刻字。後來刻字者親自告知家長後已遭責備,「孩子也認識到了錯誤。」
刻字學生的家長補充,兒子犯錯,責任在大人,事件熱傳後深感內疚,故公開向大眾道歉。他們希望大眾原諒兒子,給他改過的機會。
另外,5月25日有網民圖文並茂指,甘肅敦煌有壁畫亦遭缺德客題字,敦煌東千佛洞一幅西夏時期的壁畫上,竟刻有某報記者到此參觀考察等字樣。事件引發瘋傳,消息指塗鴉者為一名本港前《文匯報》記者。網民批評,民眾在文物上留言「到此一遊」已成惡習。
1967年10月, 我加入慈幼中學寄宿部, 與其他150位宿生共同生活。慈幼中學寄宿部, 是由幾位慈幼會神父及修士管理, 每天的起、居、飲、食都按照固定的時間表進行。 還附加很多宗教信仰活動, 例如每天起床後六時半, 我們便進入小聖堂參加彌撒; 早、午、晚三餐前後唸經, 睡覺前還需要祈禱,。 我們每天除了指定必須參加一小時的球類活動, 特別是足球 (當年慈幼學生以足球技術見稱, 幾乎每個「慈幼仔」都懂得踢足球) 之外, 每個星期六下午有一至兩位神父或修士帶領我們20、30位中學宿生往行山, 慈幼中學位於港島東區畢架山的山腳, 我們通常會從中學部的後山開始, 沿山腳往上爬, 再翻山越嶺, 然後經過大潭篤水塘, 最後從大潭水塘道步行返回柴灣道的慈幼中學, 整個行程大約需要3個小時。
從中一至中三寄宿了3年, 我愛上了行山的活動, 自此, 我養成了每週, 甚至每天, 行山的習慣, 一直至2006年7月腦出血嚴重中風導致半身不遂、行動不便為止。 在這40年行遍香港的各大小山脈, 特別是港島的太平山 (因為我家住在位於香港大學正門的般咸道, 我經常看見無數的塗鴉, 不管是郊野公園的設施、石頭、樹木、甚至公厠, 而最常見的塗鴉就是「XXX曾到此一遊, 年月日」。
其實塗鴉的行為及現象全世界都存在, 包括歐美國家, 甚至乎產生出「塗鴉藝術及比賽」, 但問題在於「公德心」的意識, 是否會隨意、隨時、隨地作出塗鴉的行為, 這與教育絕對有關, 作為家長及老師的我們, 必須從小教導孩子們無限制塗鴉的嚴重性及公德心的重要性。
(部份內容摘錄自東方日報2013年5月27日)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1,148)
05/09/20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