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香港社會, 我們面對「資訊爆炸」的年代; 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透過多謀體的途徑或工具獲得世界各地或香港方方面面的訊息。 相信大家在乘搭交通工具時或在行人路上步過時, 都會經常看見不同人士, 特別是年輕人, 手持流動電話在傾談, 或拿着手寫版電腦 (iPad) 在閱讀資訊或打遊戲機。無疑, 這些先進科技為我們尋找資訊, 帶來莫大的方面, 但是否使到我們生活質素的提高呢?
還記得我童年的上世紀60年代, 住在現時已經完全清拆掉的北再新邨廉租屋, 當年固網電話在香港並不普及, 一般家庭都是沒有電話的, 若果需要用電話, 包括緊急求救打「999」致電警方, 往往需要使用公眾電話亭 (如果附近有的話) 或向就近商店餐廳借用一下。 1967年7月初, 當我小六畢業剛開始暑假之際, 父親不幸在一樁交通意外中死亡, 而已經身患癌症的母親悲痛欲絕, 在同年8月末的一個深夜, 母親到我床邊把我拍醒, 叫我送她往醫院, 在不知所措之餘, 我馬上起床, 從10樓所住的單位跑往下層9樓李先生、太太的單位, 請求他們致電召喚救護車, 將我母親送往東華東院, 這是我人生經歷過電話通訊的重要性。
1978年6月, 我在香港理工學院會計學高級文憑課程畢業, 隨即加入位於觀塘開源道的南洋紗廠會計部當成本會計文員, 並入住工廠位於牛頭角道的員工宿舍, 不久之後, 我認識了現在我的太太, 當年我的女朋友Amy。 她當時協助父母親在觀塘裕民坊經營頗有名氣之「美思餐廳」, 每天從早上開始工作, 直到晚上11時許才下班。 我當時每天晚飯後在宿舍自修準備應考英國ACCA會計師公會的專業考試, 直到晚上11時半待Amy下班後在宿舍附近的一間排檔與她一起吃碗麵, 互相見面及分享, 然後送她回家。 而那時她是寄居於她堂哥的家, 往所剛巧就是位於南洋紗廠宿舍馬蹄徑的隔壁, 所以天主還賜給我倆能夠「為見妳一面, 大家吃碗麵」的機會!
當年流動電話 (第一代手機) 還未普及, 我與Amy開始拍拖的頭兩年, 我倆甚少有機會通過任何電話相互溝通, 只是藉着每天晚上吃麵時的30分鐘從彼此認識到共諧連理。 雖然45年前我與Amy沒有什麼互相聯繫的工具 (例如電腦、手機), 但是我倆很專注彼此每晚相聚的半個小時, 非常珍惜這吃一碗麵的時間。
在這十分繁忙的香港城市的740多萬人口裡面, 雖然存在很多10分鐘爸爸、20分鐘丈夫、30分鐘兒子等等, 但彼此相聚溝通不在乎時間的長短, 而應該是在一起時的內容及質量。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981)
21/05/20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