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如虎口,世界衞生組織數字顯示,全球每年有124萬人死於道路交通意外,其中行人佔27萬,令人觸目驚心。世衞認為,漠視行人安全,安全措施不足,是導致交通意外頻生的主要原因,而這些恰恰是香港存在已久的問題。
2013年4月審計報告揭露本港道路安全種種漏洞,包括警方以酒精呼氣測試打擊醉駕成效存疑、偵速攝影機和衝紅燈攝影機各有「盲點」、公共交通工具安全措施欠佳、逾九成小巴乘客沒佩戴安全帶、的士超速趨升、巴士司機體檢較外國寬鬆等等。其中關於司機體檢的問題,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回應稱,正檢討要求申領及換領駕駛執照的申請人必須提供由醫生發出的「體格檢驗證明書」的年齡限制,也就是說,日後可能降低要求司機驗身的年齡。
現時運輸署規定,70歲或以上司機才需年年驗身,合格方獲續牌。而相關法例亦列明,任何人士申請或續領駕駛執照,須主動申報是否患有規例所列明的疾病或身體傷殘。但有不少意見認為,70歲才需驗身不足夠,建議推行職業司機全民驗身計劃,包括使用跑步機心電圖、血糖及血壓檢查,並記錄暈倒及羊癇症病歷,以減少交通意外,保障道路使用者生命安全。
雖說交通意外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只要堵塞安全漏洞,做足安全措施,許多意外是可以避免的,起碼可以減少意外造成的傷亡。「路上零意外,香港人人愛」,不應只是一句口號而已。
1967年10月, 我加入慈幼中學寄宿部, 與其他150位宿生共同生活。首天安頓好之後, 我帶著孤單迷惘的心情, 進入飯堂用晚餐時, 同桌坐在我身旁與我同級的陳樹麟同學, 以微笑歡迎我, 飯後還送給我一個他家人探訪時帶給他的蘋果。其後他教我很多天主教的道理及背景, 並鼓勵我參加慕道班準備受洗。從此我們成為天天相聚的好朋友, 直至他升中二時舉家移民加拿大。
慈幼中學寄宿部, 是由幾位慈幼會神父及修士管理, 每天起床後六時半, 我們便進入小聖堂參加彌撒; 早、午、晚三餐前後唸經, 睡覺前還需要祈禱。 在這充滿天主教環境薰陶之下, 我參加了慕道班, 準備一年後受洗。而慕道班由寄宿部神師袁鶴清神父 (1932 – 2014) 教導, 袁神父神靈超拔、充滿愛心、關懷學生, 感染了我為人犧牲的精神。經過7個月的慕道班培育及考核, 我終於被安排於1968年5月24日聖母進教之佑贍禮日, 在慈幼中學與其他多位寄宿生一起領洗。 由於領洗者需要穿白色衣服, 所以我在獲得寄宿部主管陸達初神父批准後, 在5月23日下午放學後, 我準備返回彩虹邨姑姐的家購買一套新的白恤衫、白長褲, 準備明天領洗的大日子。
當天下午四時許, 天正下着微雨, 我與其他兩個寄宿生一起步出校門, 打算直接橫過有「長命斜」之稱的柴灣道往下面的筲箕灣道乘坐電車往北角碼頭, 再轉乘渡海輛去九龍, 可能因為天雨影響我的視線, 並沒有覺察一部中型貨車正從柴灣道上方向下俯衝, 在千鈞一髮之間, 那部貨車擦到我的右肩, 那巨大的衝力把我整個人撞到在馬路上, 並向前滑行了幾公尺。 我頓時暈倒過去, 不醒人事, 我的兩位同伴見此狀, 在驚慌之餘, 馬上跑回學校通知寄宿部。 袁鶴清神父立即拿了聖水走到出事地點, 準備給我「臨終」受洗, 當時救護員趕到, 初步審斷我並沒有死亡跡象, 所以袁鶴清神父並沒有給我受洗, 而救護車隨即把我送往港島瑪麗醫院急症室。
雖然我沒有生命危險, 但是昏迷了兩天, 甦醒過來之後, 在厠所的鏡子裡嚇了自己一跳, 我發現頭部左邊包紥滿紗布。 醫生告訴我, 這次車禍導致我左邊面部破損, 但由於我還年青, 將來替補皮膚是會從新生長出來, 但是由於猛烈撞擊, 使我患上了局部記憶損失, 果然, 從我離開寄宿部的一刻開始至到我在醫院病房甦醒過來的一刻之間的一段記憶完全消失了, 而以上的經歷, 全都是其他見證人事後給我描述的。 我在瑪麗醫院留醫了兩週, 出院後返回慈幼中學寄宿部繼續學業, 並於同年7月放暑假前補領洗, 成為天主教徒。
自此, 我每一次過馬路都是小心翼翼, 後來40歲時考獲車牌之後駕駛私家車, 對旁邊的途人亦十分小心。
(部份內容摘錄自東方日報2013年5月5日)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609)
17/07/20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