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4, 2024

游老師分享(707): 淘汰與回憶 (下)

 

1958, 連同已經出生的二妹碧兒及三弟紹遠, 我們從筲箕灣半山淺水碼頭村所居住的一間石屋, 舉家遷入剛落成的港島首個廉租屋邨 -- 北角新邨。 上世紀5060年代, 香港政府加速發展北角, 計劃將北角變成為一個商、住雙線發展的社區。北角新邨交通方便, 在我們所居住的東座及隔鄰中座之間有北角巴士總站, 北角渡海小輪碼頭, 還有在西座末端位於春秧街的北角電車總站。 當年這一區仍然保留了很多戰前落成的舊式樓宇, 坐落於北角新邨周邊的街道, 包括電器道、馬寶道、渣華道、書局街、春秧街、等等。

 

在這些街道之中, 有一些建築物及店鋪, 雖然已經於過往50年內, 漸漸消失於市區不斷的建設當中, 但是它們的存在及特色依然留存在我的腦海之中, 難以忘掉。

 

位於北角新邨東座的電器道、中華巴士公司宿舍的對面, 有一間面積大約250平方呎的「潤記」粥麵店, 「以鎮店三寶」聞名於北角新邨, 包括全蛋雲吞麵 (19603角錢/毫子一碗) 、及第粥(豬雜粥) 、桑寄生蛋茶; 它們分別是我、父親、母親的摯愛。

 

在北角新邨中座的書局街地下, 有一間由嘉頓公司經營的「嘉頓餐廳」, 除了提供西式餐飲之外, 還售賣嘉頓製造的糖果餅乾, 雖然價格比較一般冰室 (茶餐廳) 及辦館 (超級市場) 為高, 但每年聖誕節我們三兄妹弟都請求父親在嘉頓餐廳給我們買朱古力做禮物。

 

在北角新邨的西座往西邊再走一點便是春秧街, 這條有很多福建人聚居的春秧街被一條電車軌道穿過, 兩旁擺滿街市攤擋及食品商鋪, 所以在大半個世紀以來都是有名的「師奶及女傭買菜街」。 60年代時母親帶同我往春秧街買菜, 曾經在一間豆品店吃豆腐花, 這家老店鋪, 時至今天仍然在經營。

 

父親可說是一個識食之人, 他喜歡不同的中西美食, 特別是粵菜。 1963年某天, 父親帶同我們一家往北角新邨附近英皇道的「北大菜館」吃晚飯, 這菜館以「廣東燒味」(例如义燒、燒鴨) 聞名。 父親點了一串「金錢雞」, 我當初以為是一種燒雞, 但在這道菜揣上來時, 才發現碟上完全並沒有雞肉。父親向我解釋金錢雞是用一塊雞肝及一塊义燒, 而中間夾入一塊肥豬肉, 然後用鐵枝一個一個串起來燒, 由於每個都切成圓形, 而中間被鐵枝穿了一個洞, 看似一個古代錢幣, 所以被稱為「金錢雞」。 第一次將一塊金錢雞放進口中, 感覺香脆油潤、齒頰留香, 那種回味至今難以忘記。

 

故居與故地, 往往使人回憶起人生某段生活的經歷, 可能是童年的天真與快樂、少年的成長與反叛、青年的學習與初戀、壯年的成家與立業、中年的事業成就與兒女成才、老年的安逸與衰老, 不管如何, 它們都標誌着我們生命的歷程, 包含喜怒哀樂, 高低起跌, 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一切的回味。

 

(部份內容摘錄自東方日報2013511)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103)

30/07/20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