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4, 2024

游老師分享(692): 勞動節與工潮

 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工人發動大罷工,要求改善工作待遇,引起各地聲援,國際勞動節因此誕生。127年後的香港,已持續一個多月的碼頭工潮仍無平息的迹象,不知伊於胡底。事實上,勞資矛盾從來不易化解,這場工潮既是本港勞資關係惡化的反映,更是社會高度政治化、競爭力每況愈下的縮影。

碼頭工潮2013年3月底發起,雖然勞資雙方多次談判,惟在加薪幅度方面的分歧仍大,談判未有明顯進展。當年紮鐵工人三十六天的罷工紀錄,很可能被碼頭工潮打破。在這場工潮中,沒有一方是贏家,持續時間愈長,對雙方愈不利,作為香港經濟支柱之一的物流業更是雪上加霜。

勞資雙方在加薪幅度上拉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社會亦陷入分裂。其實,討論薪酬高低、勞動價值,不能脫離整體經濟大環境及個別行業的周期,紮鐵工人薪酬待遇是一個很好的參照。紮鐵是建築工種之一,由於1997年後本港樓市大幅下挫,建築業長期不景氣,紮鐵工人的日薪由1,200元幾乎下跌一半,曾引發大規模罷工行動;直至這些年地產市道轉趨興旺,加上港府推動十大基建工程,澳門又大搞建設,紮鐵工供不應求,日薪逐漸上漲至1,600至1,700元左右,甚至有尋求外勞補充的壓力。反觀物流行業,由於內地碼頭建設不斷完善成熟,營運成本遠低於香港,使得勞方叫價力大不如前,不難想像,如果罷工潮持續下去,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物流業由盛而衰,是香港整體競爭力不進反退的縮影,回歸十多年來,基層打工仔的收入不是原地踏步,就是不升反跌,實際生活質素下降,社會怨氣上升,深層次矛盾惡化,加上政客唯恐天下不亂,碼頭工潮興起,正是整個大氣候大環境造成的。現在的罷工不再是單純的勞資角力,而是攙雜了政治因素,令問題更加複雜,更難解決。

說一千道一萬,貧富懸殊才是香港深層次矛盾惡化的根源,港府施政長期偏向大財團,社會財富愈來愈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社會怨氣怎能不升。港府不敢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奶酪,只好推出最低工資敷衍塞責,姿勢大於實際。正如有調查顯示,現時全港在職貧窮家庭超過170,000戶,僅比落實最低工資前減少區區800戶而已。今個勞動節起,最低工資提升$2,在百物騰貴的今天,這又有多少實際意義呢?港府沒有吸取教訓,現在又說要研究制訂標準工時,隨時又是弄巧反拙。

家和萬事興,一個整天吵吵鬧鬧的社會是不可能發展的。港府管治無能,社會高度政治化,反國教、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反填海造地、反興建人工沙灘、罷工等等,紛紛擾擾,幾無寧日。國家領導人一再警告香港競爭優勢弱化,言者諄諄,究竟有多少人聽得入耳呢?

香港自從1997回歸之後, 政治爭拗不停, 例如「雙普選」、「取消立法會功能組別」, 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迷債事件」等等, 令香港市民對政府失去信心, 而「貧富懸殊」加劇, 更加刺激市民與政府對立, 怨氣沖天。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李焯芬教授於2010年1月接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 院長一職, 在同月農曆年二十九的香港電台「左右紅藍綠」的節目中, 李焯芬教授以「和諧」為題, 闡釋及呼籲和諧對香港社會繁榮及發展的迫切性。

看後, 我聯想到和諧在職場上的重要性, 包括我們的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2013年HKU SPACE已經有55年的歷史, 在成功的發展過程中, 難免會發生一些人事矛盾及衝突。 學院要繼續邁向第二個50年的發展, 正正需要和諧的人事關係, 被此一心一意, 拋開成見, 為學生的福祉而努力服務。

同樣道理, 若要和諧解決現時已經抗爭持續一個多月的碼頭工潮, 勞資雙方須要多專重對方的情況, 站在對方的立場分析問題, 少爭拗一步, 多讓步一點, 為勞動者及他們的家人著想, 體現五一「勞動節」的精神。

(部份內容摘錄自東方日報2013年5月2日)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498)

09/07/20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