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如願登上泰山的頂峰,卻仍有滿懷的欣然,而無一絲的遺憾。老同學為他形象地詮釋了「善於轉身」的人生哲理。若不轉身又如何?
轉身,才有九曲十八彎的美景,才有曲徑通幽的曼妙。無論是悠然地轉身下山,還是停步轉身四望,每一回自然的轉身,舒展的或許正是生命的從容、淡定、灑脫……收穫的或許正是人生的輕鬆、愜意、飄逸、靈動……生活的芬芳,生命的美麗,往往都在轉身之際,倏然呈現於眼前,觸手可及。
1983年職業訓練局招聘首批講師, 我藉此機會投考, 並成功成為摩利臣山工業學院 (即現今之摩利臣山專業教育學院 -- IVE) 的會計學講師。初為人師, 除準備充足及專注教授之外, 我還十分關注學生學習困惑之處。 當年除任教會計學文憑一年級的財務會計科之外, 還擔任他們的班主任。接近九成的學生都是中七班畢業生, 由於高考成績未能獲得香港大專院校取錄, 迫不得已選擇入讀工業學院, 所以有點「心有不甘」的感覺, 未能專心學習。我經常以「過來人」身份勸勉他們從會計文憑開始亦可以成為專業會計師。 在課堂之外, 我安排及參與了很多學生活動, 與他們打成一片, 關係猶如他們兄長一般。
除了熱誠教學及關懷學生之外, 我還主動參與商業學系的行政工作; 整體表現被受系主任賞識, 到1987年5月, 我被晉升為高級講師, 並被調派往剛剛成立的柴灣工業學院建立商業學系, 差不多從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工作12小時, 但這難得的機會形成了一種使命感, 驅動了我每天努力不懈地完成事無大少的工作。雖然十分繁忙, 但我仍然堅持每晚九時下班後在運動場上跑步30分鐘, 才步行往杏花邨地鐵站乘車返家。有一晚跑步之後如常離開學院, 到閘門口時發覺警衛巡邏走開了, 我等待了30分鐘, 但警衛還未回來, 我一時心急, 便爬鐵閘出外, 但被人發現, 把這事傳開了, 成為一時佳話, 流傳多年。雖然做「開荒牛」是艱辛的, 但是在成立只有5年及擁有8間工業學院的職業訓練局服務, 仕途應該是無可限量。 但是為了在進修及教學上更上一層樓, 我在會計教育生涯中轉了第一個彎 -- 1989年5月, 我毅然離開了職業訓練局, 返回母校香港理工學院會計學系擔任會計學講師, 開始執教學士課程會計科目,主要是管理會計學。 母校對我悉心栽培, 包括支持我參加很多海外學術會議、往上海財經大學術交流6週、完成英國史特加大學 (University of Glasgow) 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修讀英國格拉斯哥大學 (University of Glasgow) 的會計學博士學位; 並且於1993年獲晉升為高級講師, 翌年成為助理教授。
1994年隨着香港理工學院升格為香港理工大學之後, 大學對老師的科研成果要求亦相應提高。當時大學經費有大約20%是按老師科研成果 (例如在國際學術期刋發表的論文) 而撥款的; 因此會計學系要求我們助理教授每兩年平均在國際A或B級會計學術期刋發表一篇論文。但是1994至1996年間我仍然忙於為博士論文收集、整理及分析資料, 難以另外積極進行新的研究項目, 發表論文。 在兩邊壓力之下, 我決定在會計教育生涯中轉第二個彎 -- 將完成博士論文放在首位, 而另外尋找新的教學工作。 在1997年5月, 我獲得兩份新工作的聘請, 第一份是我的前顧主職業訓練局 (VTC) 轄下之黄克競工業學院新開設的「中國商業學系」系主任 (首席講師); 第二份是香港城市大學高等專業教育學院會計學高級講師。雖然我對前者工作興趣比較大, 並且貼切我過往八年在國內工作的經驗, 但考慮到建立一個全新的學系, 可能會影響到完成我的博士論文, 我終於選擇了接受香港城市大學高等專業教育學院會計學高級講師的聘請, 並於1997年9月上任。 主要任務是教授全日制及兼讀制會計學高級文憑課程不同的會計科目。
自1996年開始, 香港城市大學已經在考慮將高等專業教育學院轉變為一間自資專上學院, 脫離香港城市大學, 因此有部份學院同事擔心未來的前景。 當我於1998年7月獲取會計學博士學位之後, 我決定在會計教育生涯中轉第三個彎 -- 開始留意合適的會計教學工作機會。 到1999年5月我被香港公開大學聘任為助理教授, 回復1997年時在香港理工大學之職位及薪酬待遇, 從此開展了全職教育行政管理工作, 直至到今天。
人生猶如登泰山, 峯迴路轉、陰晴風雨,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要擔心前景會如何, 但要享受攀登的過程。
(部份內容摘錄自2013年3月18日信報財經新聞, 副刊專欄, 生命通識, 李焯芬教授)
游紹永博士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財務長及學術顧問
(全文字數: 1,714)
23/05/20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